-
霜叶红于二月花,秋光深处又逢霜。近日,济南市博物馆举办“霜降寻韵 文博拾秋”主题活动,带领青少年走进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世界,在甲骨文解码、物候科普与手工创作中,感受传统节气的文化温度。

活动开篇,老师以甲骨文“降”字作为引入,通过其“自高阜而下”的字形,阐释了“自上而下”的本义,精准契合“霜由天降”的自然规律。老师还详解了“霜”的成因:当近地面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,水汽便凝华为晶莹的霜花附着于万物之上。古人将这一物候现象视为秋季的终章与冬季的序曲。
在讲解霜降“三候”时,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:“一候豺乃祭兽”,指豺狼开始储食备冬;“二候草木黄落”,形容草木枯黄、落叶纷飞;“三候蛰虫咸俯”,意为虫类蛰伏过冬。此外,霜降时节的食俗也是活动的一大亮点。老师讲述民间素有“补冬不如补霜降”的说法,霜降时节吃萝卜、品柿子、煲羊肉等习俗,既能御寒养生,又蕴含丰富文化内涵。

手工环节中,参与者用扭扭棒巧手制作“事事如意”小柿子。红色扭扭棒缠绕出圆润果实,绿色叶片点缀其间,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柿子摆件不仅造型可爱,更寄托着美好寓意。将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,让青少年在博物馆里体验节气文化,这样的活动形式深受欢迎。

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,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。未来,济南市博物馆将持续推出系列节气主题活动,让传统文脉在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中得以传承和弘扬。
记者:钱欢青 编辑:钱欢青 校对:汤琪
举报
